如何进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咨询
一:目标
通过双方共同努力、积极协作,在合同期内,使企业按ISO9000(QS9000,ISO14000、VDA6.1)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管理运作、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第三方管理体系认证,获得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二:内容
咨询机构依据选定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其中包括:
1.为企业提供ISO9000标准基本知识培训、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培训以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员培训;
2.指派对企业的管理运作进行调研,确定质量体系框架,进行总体策划;
3.企业编写质量手册及质量体系程序,并进行审改;
4.企业完善质量体系相关文件,保证质量体系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5.并参加企业进行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6.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符合性审核,提出符合性审核报告;
7.协助企业选择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
三:步骤
咨询项目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1.派到企业了解基本情况,提供基础培训,经充分协商制定认证咨询工作计划;
2.制定出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写要点,企业编写手册和程序文件并进行审改;
3.企业有效实施质量体系文件,并参与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指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符合性审核,企业申请第三方质量体系认证。
四:配合
1.企业应按咨询机构要求提供适宜的资源;
2.企业应以提高自身管理运作为出发点对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3.企业各级人员应通力配合咨询机构的咨询活动;
4.在咨询过程中,企业不宜对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作重大调整;
5.双方严格执行经充分协商的认证咨询工作计划。
五:保密要求
1.双方应严格保守各自及对方的经营和技术秘密;
2.咨询人员必须对企业的经营和技术文件保密,用后立即归还;
3.企业未经许可,不可转借咨询所产生的结果性文件;
4.咨询合同终止后,保密要求仍然有效。
六:时间
6-10个月,并视企业规模、基础和配合情况确定。
rÿ
ISO9001:2015标准要点-体系认证是怎么回事
体系认证是怎么回事
体系认证的作用:
满足顾客或其它相关方要求。
提升,满足市场游戏规则。
规范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体系认证的本质:
认证机构(第三方)以自身、资质声明和担保客户的内部管理满足标准要求。
客户投入资源取得质量保证“能力”的行为。
常见的认证准备工作
1)贯标
2)全员宣贯(文件、标语、学习材料、制度修订、动员大会、集中培训等)
3)骨干培训(文件编写、标准应用、岗位分析评价、职责权限、体系运行日常要求等)
4)管代和内审员的任命和培训
组建一支管理团队,任命一位管代。
管代和内审员的培训。
5)文件编制和准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它第三层次文件,如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等外来文件、记录表式、工艺流程图等)。
6)完成企业标准备案、计量监视设备检定、型式试验等必查项。
7)自查(自我评价、内审、管理评审、送检等)。
8)记录准备(满足体系文件要求的三个月以上记录,包括合同、设计、生产、质量、内审、管评、目标考核、纠正预防措施等)
企业标准化的强力支撑
自我评价及社会确认——2003版企业标准体系国家标准解读
从10月1日起,2003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正式实施。该系列标准是对1995年实施的企业标准体系系列3项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并增加了一项评价与改进的标准。
产品靠标准。这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但是,公众对这句格言的认识,恐怕还停留在技术标准这一单一的层面上。其实,对产品或服务质量产生影响的,还有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这是1995年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中明确的。但是,如何评价已经运行的企业标准体系,是1995年版标准的不足。而单就技术标准而言,1995年版的标准更偏重于生产领域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新版标准不仅适用于生产企业,还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
1995年版系列标准在我国的生产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有些企业实施的效果十分明显。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国家标准委及时修订了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新版标准包括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企业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的方式,对业已建立的标准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不断改进。持续改进是新版企业标准体系标准的灵魂。
评价确认是亮点
企业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建立了标准体系,这个体系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是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哪些不足和缺欠,如何持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市场对这个体系是否认可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
有关人士分析了1995年版企业标准体系的实施情况。全国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技术标准比较健全,但是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实施要差一些,大量企业还是沿用以往的管理制度,此其一。其二,企业标准体系各项标准的实施不完整,没有按标准的要求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第三,由于1995年版企业标准体系自身的不完善,3项标准的内容都是只提出要求,企业按标准做了,但实际效果由于标准自身缺乏检查、审核及改进的要求而体现不出来。
新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和原版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 评价与改进》。标准规定的企业标准体系评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自我评价(又称内部评价),另一种是企业自愿申请,由经过标准化主管部门认可的评价机构对企业的自我评价和符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自我声明进行确认(又称社会确认)。
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采用规定的方法和程序,针对企业建立并实施的标准体系的全过程,进行标准符合性和有效性的检查、核实和验证,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企业在实施标准体系的过程中,不满足标准要求的项目,并提出不合格报告。企业根据不合格项目,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有关认为,企业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应以企业自我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社会确认相结合。自我评价的特点在于:评价人员是本企业的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熟悉;评价的时间、频次,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可由企业自行确定,方便灵活;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企业负担小,如无外聘,基本不花什么费用,可节约企业的开支。和社会确认相比,自我评价也有明显的不足:企业管理人员比较熟悉原来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会造成有些不合格项目难以发现,不利于企业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自我评价的时间、范围、方法和程序基本上是企业自定,有一定的随意性,评价效果和公正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自我评价后,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持续改进是灵魂
持续改进是新版企业标准体系的灵魂。认为,持续改进是体系能够运行的保证,是体系存在的必要条件。由于企业标准体系必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下运行,企业标准体系必须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全球学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由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4个过程构成,即P-D-C-A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改进的循环过程,是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适用于所有的过程管理活动。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来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对标准体系的自我评价和社会确认活动中,查明和消除评价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情况的再次发生,是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的有效方法。按照P-D-C-A的管理模式,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这个机制的基本要求是,从搜集和分析不合格信息到纠正和制定预防措施,再到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持续改进包括日常的持续改进和评价、确认后的持续改进。日常改进包括搜集有关标准信息、市场信息、用户反馈信息,分析标准体系运行的效果,确定不合格项目,制定纠正措施并及时改进或补充标准,对过程或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日常改进的关键在于对不合格信息的搜集。评价、确认后的改进是全面的、系统的。企业根据评价、确认提出的不合格报告,针对不合格项制定纠正措施并进行改进。改进后要总结经验,对效果进行评价,有关记录要保存。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 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佳程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企业标准体系 企业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自我评价 企业为确定其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所涉及的各种标准以及相关联的各种标准化工作,是否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活动。
水平确认 制定企业建立和实施的标准体系以及相关联的标准化工作是否满足企业预定要求的客观活动。
视点
把握五项基本特征
陈渭(标准起草人):
如何理解新版企业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内涵?不同企业如何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各自的企业标准体系?标准主要起草人、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司长陈渭对企业标准体系基本特征的概括,是解答以上两个问题的一把钥匙。陈渭将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目的性、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5项内容。
目的性——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发展产品品种和服务项目、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确保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企业标准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为企业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作业依据和技术基础,从而在实践中可以评价和有效控制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集成性——现代标准体系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集成为特征。随着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单的标准都难以发挥作用,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集成为一个系统,才能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系统目标的优化程度又和标准的集成程度直接相关。
层次性——充分发挥企业标准体系的功能,必须对复杂的系统实现分层管理。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层次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方式以及系统的运动规律等因素决定的,高层次对低一级的结构层次有制约作用,而低层次又是高层次的基础。
动态性——企业标准体系处于企业生产经营这一更大的系统环境内,并与生产经营系统的有关要素处于相互消长的运动中。企业标准体系始终要受到企业总体方针目标的制约,同时,还要不断淘汰那些不适用的、功能低劣的要素,及时补充新的要素,对那些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的项目,必须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保证企业标准体系的动态持续改进。
阶段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经验的不断丰富,决定了企业标准体系的阶段性。但是,企业标准体系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又是标准化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由稳定状态到非稳定状态,再进入高一级的稳定状态,是企业标准体系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明确三个结合方式
袁华南(标准起草人):
新版企业标准体系是在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以及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在我国普遍实施的前提下发布实施的。
新版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个体系结合有3种方式。
种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过程(要素)分别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子系统。如将设计、采购、资源、基础设施、产品标准、操作工艺、测量检验、产品防伪、标志等要素分别纳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中;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容则纳入相关的子系统中。
第二种是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作为企业标准体系的部分内容,并补充完善。如《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中对产品标准的要求,就引用了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中,对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以及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等方面的内容并加以详细的补充。同样的例证还有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在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中的引用。
第三种是企业实施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企业标准体系的各类标准同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整合。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例,其文件类型有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程序文件)、作业书、表格、记录等,企业标准体系内的各类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可供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或作业书直接引用,成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产品标准就是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保证实现的产品规范。
起草ISO9004∶2008标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已经开始着手酝酿、起草ISO9004∶2008标准。一些国家制定的本国相关标准,将来很有可能成为ISO9004∶2008标准的蓝本。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如何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一直是世界各国获证组织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发表的“到2008年ISO9000标准的动向”的报告介绍,到2008年对ISO9001标准将会有轻微的变化(仅作补充),而 ISO9004标准将会有显著的变化(进行改版修订)。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着手起草ISO9004∶2008标准,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本国的相关标准,这些标准将来很有可能成为 ISO9004∶2008标准的蓝本。其中,以日本质量管理、东京大学饭塚悦功教授为首的工作组经过多年努力,编写了一组(五个)标准,并于 2003年作为日本国家工业标准(JIS)正式发布。这些标准包括:JIS/TRQ0005、JIS/TRQ0006两个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 JISQ9023、JISQ9024、JISQ9025三个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个标准不是认证的标准,而是在ISO9001∶2000标准的基础上,为那些希望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组织提供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指南性标准。
JIS/TRQ0005 可持续发展指南
日本制定JIS/TRQ0005的依据,是与大多数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经营思想有关的12项质量管理体系原则,即:创造顾客价值、全员参与、自律性等,另外,在JIS/TRQ0005中还引入了以下一些新的概念:
,知识的要素及创造。标准要求利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互补关系,不断组织中所有成员的知识创造性,同时利用各种方式使这些隐性知识转变成为显性知识,终使组织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成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将个人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共享,使其转化成为组织的知识。
第三,强调变革。改进是以现有框架为基础,对其进行有限度的创造性地破坏。而变革则是要打破现有的全部或部分框架,建立起新的框架。在本标准中,所有使用变革的场合都具有创新的含义。
第四,组织概况。在本标准中引入了组织概况这一概念。组织应从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的生存能力以及资源的角度明确组织自身的形象,了解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重点领域和要素。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应当与组织概况相对应,对评价的观点、尺度以及重要性进行调整,作为评价的基础。
JIS/TRQ0006 自我评价指南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需要将自身的强项和弱项进行整理、提炼,切实解决在前进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课题,以维持运营管理。
本标准为那些希望在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和学习、把握组织现有能力、改进或变革业务及过程、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有所需求的组织提供了管理体系自我评价指南。本标准中提出了组织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模型和相应的评价准则,组织可根据本标准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成熟度进行自我评价。
本标准中将组织管理体系的成熟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等级。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本标准的评价准则,仅获得了ISO9001标准认证的组织只能其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二级)。
JISQ9023 方针管理指南
本标准作为有效且地改进组织管理体系业绩的支持方法,是一个与方针管理有关的指南性标准。它为组织根据自身的使命、理念和愿景制定中长期经营计划,并将其作为策划制定方针的出发点,在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层次上展开并实施方针,对实施状况进行确认,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不断循环,为组织管理体系的水平保持螺旋式上升等各项活动提供了指南。
通过采用本标准可以使组织得到以下益处:根据所确定的重点课题,实现组织的使命、理念和愿景;对于为适应环境变化所进行的对策变更、过程变更、目标修正等各项活动,有组织地迅速做出反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绩效改进,以及产品提供过程的实质性的提高;在组织内部全面贯彻高管理者方针,使组织全体成员都能认识到自己在经营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自觉意识到“我自己应当做哪些事情”。
JISQ9024 持续改进的流程
本标准要求持续改进需要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即:,采用产品、过程和体系方法的原则。持续改进的对象就是由组织各种活动而产生的终结果(产品),以及由此伴随出现的过程和体系。第二,基于事实的原则。在改进活动中,不能只依靠以往的经验,还需要切实把握现状,将事实用数据进行量化,对事实客观地做出判断。第三,保持思考问题一贯性的原则。为了有效且地推进改进活动,需要始终采取以下这种科学合理的思考方法:把握现状、找出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对策、实施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第四,不断探求改进机会的原则。不要等待问题已经显现化后才寻找改进的机会,而是要努力探求实现更高绩效的机会。第五,逐步改进和打破现状的原则。在逐步改进的基础上,不要满足以往管理的延伸,而是根据环境变化的情况,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建立新的过程和开辟新的业务领域等方面打破现状,有所创新。本标准中还详细介绍了实施持续改进的流程和包括新、老七种质量管理改进方法在内的持续改进工具。
JISQ9025 质量功能展开
由于顾客要求的多样化和竞争产品的增加,从而导致提供具有差异化的新产品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确保产品的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组织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产品的性能和产品质量这两方面的因素。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要把握市场的需求,但在目前这种要求开发周期越来越短的现实情况下,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有时可能只能考虑技术层面的因素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且地实施重视顾客的产品开发方法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
本标准提供了敏捷地适应环境变化,满足顾客和相关方需求与期望的产品实现方法;使组织能够在满足顾客要求、改进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改进收益和市场占有率等业绩,以及使组织整体绩效佳等方面获得益处。
本标准对质量展开、技术展开、成本展开、可靠性展开和业务功能展开的原理、流程和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还介绍了实施质量功能展开的相关方法。
综上可以看出,日本这五个标准追赶了ISO9001的范围,增加了顾客价值的创造、社会价值的创造、知识的创造和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据日本介绍,他们希望这些标准能为2008年ISO9000标准的改版提供依据。
http://www.gziso.net